2025年6月19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第九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论坛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官网410会议室举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共有8位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作学术报告。本文梳理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下篇),与读者分享。
2022级博士生崔淙源(合作者:刘政文、邱筠、王雯、肖楠):作物、昆虫与疾病:环境政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意外影响(Crops, Insects, and Diseases: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该研究探讨了环境政策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可能通过生态干扰对健康产生意外影响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为减少空气污染实施的秸秆禁烧政策,意外导致虫媒传染病的增加,从而显著影响了公共健康和经济成本。研究采用渐进双重差分设计,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这一政策的潜在后果。结果表明,秸秆禁烧政策有效减少了农田火灾的发生,但同时也因生态系统变化导致昆虫数量激增,引发虫媒传染病增加。具体而言,该政策使得与虫媒传染病相关的住院率和医疗支出显著上升,估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亿元人民币。此外,研究显示,在实施秸秆禁烧的区域中,如果配套开展秸秆收集或资源化利用措施,这些健康危害会被显著削弱甚至完全消除。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政策影响的内在逻辑。禁烧政策的实施减少了秸秆燃烧带来的烟雾污染,但也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特别是昆虫种群的快速扩张。与此同时,研究还观察到公众对这一生态变化的反应:与虫害防治相关的网络搜索量显著增加,表明社会对昆虫威胁的关注也随之上升。这一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研究强调,单纯聚焦污染治理的政策可能带来不可忽视的生态和健康后果,政策设计需要更加系统性地考虑生态复杂性及其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影响。为避免类似问题,未来环保政策应结合科学评估与配套措施,例如秸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努力实现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评审专家指出,本文基于高质量的创新数据集,结合实证分析,从多角度全面揭示了秸秆禁烧政策对媒介传播疾病的影响,研究视角新颖、内容详实,为环境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且宝贵的启示。。特别是对蜱虫相关疾病的分析,因其就诊率高、识别明确,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此外,研究所反映的生态与健康的关联性确实存在且影响广泛,充分体现了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评审专家提出改进建议:火灾减少可能间接增加昆虫天敌(如鸟类)数量,并对邻近森林的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进一步探讨政策的季节性影响及其与农作物轮种的关系,并在正文中引用更多自然科学文献,以补充秸秆堆积与昆虫种群变化之间关系的证据链。
2022级博士生吴邦睿(合作者:李蕾、刘政文):国际贸易与地方火灾:中美关税战的环境溢出效应(International Trade, Local Fires: Environmental Spillovers of the U.S.-China Tariff War)
该文章基于中美贸易战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国际贸易冲击在意料之外的环境后果——通过农业贸易向第三国传导的环境负外部性。中美贸易冲突期间,中国转而向其他国家扩大农产品进口需求。作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巴西迅速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然而,农业扩张在巴西往往以森林资源为代价,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采用“烧林开垦”方式扩大农业生产,导致森林火灾频发,并诱发空气污染与生态退化。文章使用双重差分和shift-share识别策略,构建多层固定效应模型,量化了关税调整对巴西出口、火灾频率、空气污染和土地使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的关税提高可带来4.38%的巴西对中国出口总量增长,和12.16%的农业出口增长;在巴西地区层面,1%的关税暴露增加会导致森林火灾数量增加0.176%,PM2.5浓度上升0.072%,森林覆盖面积减少113公顷,农地面积扩大123公顷。据此估算,贸易冲击可以解释2019年亚马逊地区新增火灾数量的7.6%、火灾强度的15.1%和森林向耕地的土地转化的80%。该文章首次系统性地将国际贸易冲击、农业扩张及其引发的环境退化联系起来,表明短期贸易冲突可能引发长期、深远的生态影响。研究结论强调了通过内在激励机制引导农业向更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评审老师认为该文章研究视角新颖、数据工作量充足、切入点较为巧妙,同时行文规范、紧跟时事热点。评审老师就数据选择和模型设定等方面进行提问,并提出改进建议:一是进一步验证气候和季节变化等影响火灾发生的潜在排他性假说;二是构建更有针对性的分析逻辑,增加不同地区具体农产品用地与相应出口的实证分析。
2023级博士生谭文心(合作者:庄晨、韩丹、肖赛子):集中带量采购能促进创新提质增量吗?来自专利申请赛道的证据
为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政府采购作为需求侧拉动型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逐渐受到关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作为民生类政府采购的典型代表,现有研究考察期其对于创新的影响作用常常聚焦于微观效应,较少体现在社会面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近二十年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通过三重差分法分析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对医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在三年内显著促进了试点省份医药赛道专利申请的增量,但对医药专利的提质有限;带量采购对发明类专利的公开影响较大,而对发明类专利的授权影响较小;高校与企业是增量的主要贡献者,而个人和政府的创新模式变化不明显;政策对与采购目录直接相关专利影响较显著,且对间接相关的领域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市场结构提质增量、预算约束降质减量、信息传递提升专利申请数量、策略创新以专利质量的降低换取数量的提升四大潜在机制。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在不同的尺度和更广的范围数据内进行政策效应识别、采取新颖的手段加强因果效应识别的可信度、系统探讨带量集采对专利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渠道。本研究提出三大政策启示,一是构建阶梯式创新激励机制,破解以量换质困局;二是重构创新资金循环体系,缓解企业财务约束;三是建设国家级医药专利临床数据融合平台,为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启示。
评审老师表示文章的研究问题紧跟实际,研究主体颗粒度细致,内容丰富详实、格式规范。同时,评审老师给出了建议:希望进一步获取数据,以补充逐年专利申请数量受药品集采的影响情况,考察集采政策的滞后效果和长期影响;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出发,进一步考察不同企业受到集采冲击情况,重点突出医药行业转向其他相关赛道的证据;进一步深化阐述市场结构机制与预算约束机制。
2023级博士生庄世龙(合作者:雷镇环、梁远宁、邢剑炜):分权与环境治理:来自中国的证据(Decentralization and Regulation: Local Environmental Lawmaking in China)
本研究关注分权体系下的环境治理绩效。虽然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由于污染的溢出效应和地方之间的协调问题,分权的体系往往会导致环境的恶化,而集权改革会产生环境收益,但本文认为,地方政府拥有本地信息优势,当分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甚至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环境政策时,分权改革会有效减少污染。本文发现,当地方政府实施了水污染地方法规后,符合质量标准的水体比例平均提高了43个百分点。这一改善是由法律颁布后更严格的执法活动推动的,我们发现环境行政处罚的总频次和罚款总额均显著增加。此外,考虑当地条件而因地制宜的法律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益,而与上位法相似度更高的地方性法规效果折半。本文的发现为理解分权体系下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了分权体系下地方拥有自主性后可以因地制宜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评审老师围绕本文的研究背景展开讨论,认为应进一步细化地方立法的具体情况,如何划分各部门责任,地方政府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大小等问题。同时,评委老师提出一系列建议:首先,文章目前面临水质数据的自选择问题,应进一步判断这一情况是否会影响因果估计的有效性;其次,应进一步探究研究结论是否反映了分权的好处而非更严格的环境政策的后果。最后,针对环境立法文本的分析方式,进一步从更细致的法条层面展开分析。
供稿单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供稿人:崔淙源、吴邦睿、谭文心、庄世龙
整理人:赵冠男